內容簡介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乾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套用。
作品目錄
第一編 古代陶器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陶器的起源
第二節 制陶粘土與蜃和料
第三節 窯爐與燒成氣氛
第四節 陶系
第五節 陶器的器類與組合
第六節 陶器器表的修飾與花紋
第七節 研究古代陶器的意義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第一節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二節 長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三節 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三章 夏、商、周陶器
第一節 夏代陶器
第二節 商代陶器
第三節 其他地區的夏商陶器
第四節 周代陶器
第四章 戰國、秦、漢及以後各代的陶器
第一節 戰國陶器
第二節 秦代陶器
第三節 漢代陶器
第五章 陶製工具與建築材料
第一節 陶製、紡織與漁獵的工具
第二節 冶鑄工具
第三節 陶建築材料
第六章 陶塑與陶俑
第一節 陶塑
第二節 陶俑
第二編 原始瓷與青瓷的燒製成功
第一章 商周時期原始瓷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商代原始瓷
第三節 周代原始瓷
第四節 原始瓷產地探討
第二章 秦漢時期原始瓷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產地與窯場
第三節 由原始瓷發展成瓷器
第三章 漢代的瓷器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瓷器燒成於東漢
第三節 青瓷與黑瓷
第四節 瓷窯
第四章 三國晉至南北朝時期的瓷業
第一節 南方各地的瓷窯
第二節 北朝的瓷業
第三節 三國至南北朝瓷業的主要成就
第三編 隋唐五代與遼的陶瓷
第一章 隋代陶瓷
第一節 隋代陶瓷特徵
第二節 隋代青瓷窯
第三節 隋代白瓷的成就
第二章 唐代陶瓷
第一節 唐代陶瓷特徵
第二節 唐代主要瓷窯
第三節 唐代陶瓷工藝成就
第三章 五代與遼的陶瓷
第一節 五代陶瓷特徵
第二節 五代主要瓷窯
第三節 五代制瓷工藝的改進
第四節 遼代陶瓷特徵
第五節 遼代主要瓷窯
第六節 遼代陶瓷與中原陶瓷的關係
第四編 宋金時期的陶瓷
第一章 宋金時期北方地區陶瓷概說
第一節 宋金時期北方地區主要瓷窯
第二節 宋金時期北方地區制瓷工藝成就
第二章 宋代江南地區陶瓷概說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宋代江南地區主要瓷窯
第三節 宋代江南地區制瓷工藝成就
第五編 元明清時期陶瓷
第一章 元代景德鎮瓷器生產概說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樞府”(卵白釉)瓷
第三節 青花瓷
第四節 釉里紅與青花釉里紅
第五節 各種色釉瓷
第二章 明代景德鎮瓷器生產概說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洪武窯瓷器
第三節 永樂窯瓷器
第四節 宣德窯瓷器
第五節 正統、景泰、天順窯瓷器
第六節 成化窯瓷器
第七節 弘治窯瓷器
第八節 正德窯瓷器
第九節 嘉靖、隆慶窯瓷器
第十節 萬曆、天啟、崇禎窯瓷器
第十一節 景德鎮以外地區的幾個重要陶瓷品種
第三章 清代景德鎮瓷器概說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順治窯瓷器
第三節 康熙窯瓷器
第四節 雍正窯瓷器
第五節 乾隆窯瓷器
第六節 嘉慶至宣統窯瓷器
第七節 景德鎮以外地區的幾個重要陶瓷品種
創作背景
中國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
自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來,在文物、博物館界和社會各界乃至海外同行中反響強烈,受到文博專業人員和業餘愛好者好評,多次應讀者要求重印。
近十年來,全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各方面的新發現、新成就不斷湧現,為了及時反映文博事業的新面貌,使這套教材更加完備,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要,國家文物局再次組織原編寫人員對教材重新進行了修訂。本次修訂,除了補充最新研究成果和內容外,對原書中有誤之處也作了更正。
作者簡介
馮先銘(1921-1993),中國古陶瓷專家,故宮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長,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早年就讀於北平輔仁大學西語系。
受其父(歷史學家、翻譯家)馮承鈞的影響,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
四十年代就職於北京故宮博物。